发掘网:一个值得信赖的游戏下载网站!

发掘网 > 资讯攻略 > 震撼历史的瞬间:圆明园毁灭珍贵图片

震撼历史的瞬间:圆明园毁灭珍贵图片

作者:佚名 来源:未知 时间:2024-11-30

圆明园,这座被誉为“万园之园”的皇家园林,曾是清代皇家的一座大型御苑,坐落在北京西北郊,与颐和园毗邻。它由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组成,占地约5200亩,平面布局呈倒置的品字形,总面积达350公顷。圆明园的陆上建筑面积与故宫相当,水域面积则与颐和园相近,是一座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之大成的杰作。

震撼历史的瞬间:圆明园毁灭珍贵图片 1

圆明园不仅以其宏大的规模和精美的建筑闻名于世,更因其内部珍藏的无数名人字画、秘府典籍、钟鼎宝器和金银珠宝等稀世文物,被誉为文化宝库。园内还种植了数百万株名贵花木,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异木奇花之园。在清朝盛世,当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达到鼎盛时,圆明园应运而生,它集中了当时中国园林艺术的精华,汇聚了中外建筑风格的精髓,成为举世无双的皇家园林。

震撼历史的瞬间:圆明园毁灭珍贵图片 2

然而,这座园林的辉煌并未能永远延续。1860年,随着清朝的衰落和西方列强的入侵,圆明园遭遇了空前的劫难。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绕经北京城东北郊直扑圆明园。当时,清朝守军无力抵抗,英法联军轻易攻占了圆明园。他们闯入这座皇家园林,立即开始了疯狂的抢劫。据参与的目击过劫掠现场的英法军官、牧师、记者描述,军官和士兵们为了攫取财宝,从四面八方涌进圆明园,纵情肆意,予取予夺。他们搬运走园内的金银财宝和文化艺术珍品,砸毁无法带走的家具,取下宝石,将绸缎衣物扔得满地都是。法国军官孟托邦的儿子掠得的财宝可值30万法郎,装满了好几辆马车;英国军官从一座有500尊神像的庙里掠得一个金佛像,价值1200英镑。圆明园内的金银财宝和艺术珍品被洗劫一空,就连园中的花木也未能幸免,工兵们用大斧砸碎家具,破坏了园内的一切。

抢劫过后,为了掩盖罪行,销毁罪证,英国大臣额尔金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支持下,竟下令烧毁圆明园。1860年10月18日,三四千名英军士兵被派往圆明园的各个宫殿、宝塔和其他建筑中放火。大火从1860年10月18日燃烧到了10月21日,历时三天三夜,全园化为一片火海,烟雾笼罩,火光烛天。相距20多里的北京城上空日光黯淡,如同日蚀,大量烟尘灰烬直落巷衢。这场大火不仅烧毁了圆明园的建筑,更烧毁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历史记忆。事后据清室官员查奏,偌大的圆明三园内仅有二三十座殿宇亭阁及庙宇、官门、值房等建筑幸存,但门窗多有不齐,室内陈设、几案均尽遭劫掠。与此同时,与圆明园紧邻的万寿山清漪园、香山静宜园和玉泉山静明园的部分建筑也遭到焚毁。

这场浩劫对圆明园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据有关材料记载,1860年10月18日,英国侵略军烧毁安佑宫时,因他们来得突然,主事太监又反锁着安佑宫的大门,所以当时有太监、宫女、工匠等共300人,被活活烧死在安佑宫。这座曾经辉煌的皇家园林,化为了一片废墟,只剩下了断垣残壁,供人凭吊。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十分重视对圆明园遗址的保护和修复工作。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财力限制,圆明园的修复工作进展缓慢。尽管如此,圆明园遗址仍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它如同一部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无声地诉说着那段屈辱与抗争的历史,激发着每一代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与民族复兴的责任感。

如今,当我们站在圆明园遗址前,望着那些残破的石柱和断壁,不禁感慨万千。这座曾经辉煌一时的皇家园林,如今只剩下了一片废墟。然而,正是这片废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历史的沉重和文化的宝贵。它提醒我们,铭记历史,富国强兵,才能避免重蹈覆辙,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圆明园被毁灭后的一个多世纪里,中国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挫折。然而,正是这些磨难和挫折,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斗志和毅力。如今的中国,已经不再是那个任人宰割的中国,而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强大国家。我们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我们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我们有信心、有能力,也有责任去保护和传承我们的文化遗产,让世界看到一个更加开放、包容、强大的中国。

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段屈辱史,也是一段抗争史。它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了国家繁荣与稳定对于民族尊严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我们纪念圆明园罹难日,不仅是为了铭记历史,更是为了砥砺前行。我们要铭记这段历史带给我们的深刻教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更加坚定的步伐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同时,我们也要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圆明园不仅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的重要载体。它的兴衰史,深刻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创造力。我们要通过保护和传承圆明园等文化遗产,让世界看到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

总之,圆明园的毁灭是一段令人痛心的历史。然而,正是这段历史,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文化的宝贵和历史的沉重。我们要铭记历史教训,砥砺前行,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时,我们也要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让世界看到一个更加开放、包容、强大的中国。